当前位置:穿越中国—新华通讯社主办! >> 达人博客 >> 浏览文章

甘肃山丹县:非遗带动百姓脱贫 促进文化经济双赢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0日 点击数:

“这几个月,我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卖出不少龙凤鞋和鞋垫,收入还不错,足够贴补家用。等天气再热点,我再做几双冰丝凉鞋放在网上销售。”山丹县余玲邑刺绣非遗扶贫工坊学徒陈迎霞说。

记者了解到,家住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霍城镇下河西村的村民陈迎霞一家是镇上的贫困户,丈夫长期在外务工,陈迎霞则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和孩子。在政府的帮扶下,陈迎霞来到余玲邑刺绣非遗扶贫工坊学习刺绣手艺。自去年8月陈迎霞接触直播平台以来,她卖出去的手工刺绣工艺品和生活用品有近百件,每月都有千元的收入,在缓解经济困境的同时,也让她的生活更充实。

政府牵头 非遗成为精准扶贫的新动力

多年来,山丹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上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宣传推广,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惠及更多民众。通过多方面挖掘整理、多渠道宣传推广、多方式培训传承、多技术创新研发,山丹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彰显新的活力。

山丹县每年都会举办百姓春晚、元宵民俗晚会以及民俗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将诸多非遗项目搬上舞台,用多种形式呈现给民众。与此同时,山丹县还不定期举办非遗展览展销、美食品鉴、文化遗迹及民俗图片展、非遗影视节目展播等,为当地百姓带来一场场不一样的非遗文化盛宴。

同时,山丹县还积极开展非遗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组织县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当地文化馆、传习所和各中小学校不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培训人数近3万人;在文化馆和社区开展烙画、剪纸、麦秆画、泥塑、面塑、手工艺品等专题培训近50场次,让更多文艺爱好者掌握非遗技能,使非遗文化真正“活”了起来,扩大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影响力。

目前,山丹县共有县级非遗保护项目106项,县级非遗传承人93名,27所非遗传习所挂牌运营;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5项,市级非遗传承人22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4项、传承人3名,建成省级非遗扶贫工坊4家。

依托当地非遗传习所及非遗扶贫工坊,山丹县创新非遗传习工作模式,积极开展传统工艺技能培训,培育扶持非遗扶贫带头人,将“非遗扶贫课堂”延伸至乡镇、村社及学校,持续扩大覆盖范围和覆盖人群,帮助贫困群众学习传统技艺。已建成的4家省级非遗扶贫工坊,吸纳贫困户劳动力200多人,人均每月稳定增收1000至2400元,培训贫困户劳动力近1000多人次。随着非遗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山丹县越来越多的人正利用一双巧手和一项技艺脱贫致富,非遗成为精准扶贫的新动力。

传承非遗技艺 促进就业增收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和剪纸,但从1988年才开始真正学习起绘画、烙画、剪纸等民间工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周玉梅说。

怀着对地方文化的一腔热血和对工艺美术创作的喜爱,周玉梅一直主动坚持从事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2006年,周玉梅创办了丹美工艺美术公司,搜集、挖掘、整理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设计、研发、制作烙画,剪纸和麦秆画等工艺品。近几年,周玉梅还先后赴韩国参加了中国日文化交流活动、俄罗斯中国非遗文化周活动。

“去年,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扶贫办的支持下,我创办了丹美剪纸·烙画非遗扶贫工坊。工坊设有工坊展厅、管理室、培训室,有10余名固定员工,上半年工坊收入21万余元。带着乡亲们学习非遗技艺,既能让技艺得到传承,又能让他们通过‘手艺’增收致富。”周玉梅说,她创办的工坊不仅繁荣了当地农村文化生活,培养了专业技能人才,还带动了贫困妇女创业就业,同时也在为文旅融合做着积极贡献。

据悉,在周玉梅的带领下,丹美剪纸·烙画非遗扶贫工坊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在此交流制作技艺,展示手工作品。工坊举办了多场培训,为附近乡镇600名妇女培训剪纸、烙画、麦杆画制作等技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人。工坊也被确定为“陇原巧手”培训基地,成为人们了解山丹民间文化的窗口和山丹民间艺人学习交流的平台。

山丹县余玲邑刺绣非遗扶贫工坊同样肩负着带动附近村民脱贫致富的责任,来工坊学习的学员大多是建档立卡妇女和留守妇女。目前,工坊共开展培训20余次,培训学员有2700余人次,100多名农村妇女掌握了此项技艺并因此有了经济收入。

“我会手把手为建档立卡的贫困妇女授课,让她们把刺绣材料包带回家利用闲余时间完成,我们负责集中销售。”余玲邑刺绣非遗扶贫工坊县级非遗传承人杜晓丽表示,这些贫困户通过自己的手工制作挣点零花钱和生活费不成问题。“尤其是这两年,非遗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从提供展销展览厅、加大组织培训到宣传推介,都能感受到非遗技艺越来越被重视。”

研发生产创意产品 推动非遗走向市场

近年来,山丹县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势,鼓励传统手工艺和市场密切对接。

丹美剪纸·烙画非遗扶贫工坊采取“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研发设计+手工作坊生产+培训员工+展示展览+营销队伍”全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工坊稳步发展。目前,工坊研发创新出多元素文创产品20多个系列1000余种产品,并通过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和线上实践,提升营销水平,形成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

杜晓丽则通过教授农村贫困妇女传统刺绣技艺和手工编织技能,不断壮大“绣娘”队伍,带动产业发展,探索出“公司+留守妇女+扶贫车间+自媒体带货”的发展模式。她们制作的钩织作品如玩偶摆件、胸针、挎包、手账本、挂件、鞋帽等既实用又具创新的手工艺品,因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间文化屡创销售佳绩。

“多亏了当地政府的大力宣传,我们的糖花子才能走出山丹。除了供应张掖市和周边地区,还增加了很多北京、西安、兰州等城市的供货渠道,一些回头客也经常通过微信购买。现在,我们做的花馍也通过山丹文旅宣传推广,成了山丹当地特色旅游商品。”山丹特色花馍(糖花子)制作技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毛志燕说道。

除了产业扶持,山丹县还积极开展非遗创意产品的推广,并依托文创产品立项政策积极向上申报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发展“非遗扶贫工坊”建设,不断扩大非遗产品的社会关注度、知名度,推动非遗走向市场,让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步子迈得更稳、行得更远。